成為河流
每隔一段時間從東京回到台南,總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道上的某些店家換了招牌,熟悉的轉角可能多了一間新咖啡館,但除此之外,一切彷彿靜止。
家人間的寒暄依舊是那些熟悉的話題,社會上的紛擾依然是那些熟悉的爭論,大眾關心的焦點似乎未曾變動。每當我踏回這片土地,就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把我拉回過去,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環境、關係,瞬間將我包裹在一種熟悉卻帶有距離感的氛圍之中。
但這種距離感,或許正是我向前的證明吧。當環境未曾改變,而我卻開始覺得格格不入,這代表著我的視野已經擴展,思維已經變化,過去的自己已經不再完全符合這片土地所承載的記憶。我並不是說這是一種優越感,或者對舊有環境的貶低,而是當我們長期停留在某個地方、與相似的人長時間相處,個性、思考模式、以及生活方式,往往會像濕泥遇上烈日,逐漸乾裂、變硬,最後凝固成某種固定的形狀,失去原本的流動性。
就像河流與湖泊。

河流時時刻刻向前奔流,雖然過程中會經過蜿蜒的溪道、遇到阻礙,但水流不曾真正停滯,也總會找到新的路徑,沖刷出新的形態。而湖泊呢?它平靜且安穩,但久而久之,湖水變得渾濁,底泥沉澱,表面可能會覆蓋一層厚重的藻類,缺乏流動的生命力。我害怕成為那種被禁錮於某個形態的湖泊,而非能夠迎接未知、仍有彈性的河流。
於是,我更加珍惜自己仍然擁有學習與成長的空間。這些動力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許多幸運與祝福之上。是過去努力換來的機會,是周遭環境的支持,是內心對未知的渴望。但與此同時,我也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對「前進」的執念,變成一種只為了追逐變化而變化的狀態。我希望我的學習與擴展,是出於對世界的真心好奇,而不是對停滯的恐懼。
我知道自己是個很在意安全感的人,而這種安全感,我發現可以來自兩個方向。一方面,是內在的穩定,例如規律的作息、適度調整慾望、不讓自己被無謂的比較拖累;另一方面,則是勇敢地探索未知,在確保自己內在平靜的前提下,慢慢擴展舒適圈,而不是被環境所逼。
舒適圈的擴大,意味著擁有更多自由。
當我們能夠適應更多變的環境,能夠接受不確定性,能夠自在地進出不同的場域,便不再受限於單一的身份與框架。我想,這就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狀態吧。不被固定成某種形狀,而是像河流一樣,帶著自由的韌性,持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