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如何影響心理與人際界線?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6月05日
必須在異地生活一定的時間,才能切身體會文化差異如何滲入日常。
隨著研究的進展,我開始進一步思考: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與社會互動?
除了閱讀文獻,我也整理了自己的經驗與感受,並從論壇與與其他留學生的交流中,觀察不同文化結構下的心理差異。
這篇文章是我這段時間的初步整理與反思。
為何我偏好日本的「冷漠」?
雖然不喜歡為自己貼標籤,但作為一個內向、高敏感的人,就這樣的人格特質來說,日本的生活環境,對我的身心而言相對舒適。
時常會聽到一些批評認為,日本人冷漠、客套。一些人認為他們總戴著面具,所有你感受到的善意,只不過是表面功夫。
但我必須很老實地說,我就喜歡日本這種「過度禮貌」。日文中有個詞可以描述這個態度:「持て成し」(もてなし)即對他人給予細膩而周全的款待。
至於那是否是「裝出來的」,對我而言並不重要。就算是,我也心滿意足。能被這樣有界限、有禮貌地對待,對我來說再好不過。

人情味的另一面
一方面,我可以理解大家對臺灣「人情味」、「熱情」的讚美。那種沒有距離感,對待陌生人如同熟人的態度。
那種「雖然我只是你的鄰居,但我還是想『關心』一下你家的事。」的態度,那種熱情,我感受過。
這樣的氛圍,確實能讓人感到親切,即使身處異地,也像回到自己家的感覺。我知道很多人喜歡那樣的生活感與情感連結。
但對我來說,這樣的氛圍有時候反而讓我感到窒息。我不太適應邊界模糊的互動。
當然,我的感受只是基於個人經驗,不必然適用於所有人。這只是我在臺灣生活二十年的時間裡,逐漸體會出來的。
過去,當我在某些人際互動中感到不舒服時,我並沒有「界限」的概念。我只是覺得眼前這個人是在為我好,但我怎麼會有想要反抗的感覺?
我會懷疑自己,責怪自己為何無法坦然接受這份善意。
現在回頭看,這樣的自我懷疑與壓抑,或許也是當時造成我心理壓力的來源之一。無論是來自家人、師長或陌生人,當他們對我過度介入、或與我價值觀產生衝突時,我內心是痛苦且無助的。
我覺得自己被束縛、失去了自主的空間。
而這份「自由」,我卻在許多人認為冷漠的日本社會中意外找到了。對我來說,這是一種難以言喻解脫。
集體主義的規訓
有人認為日本是高度集體主義的社會,這點我也有深刻的感受。無論是公司、學校,還是各種機構,集體的規訓與壓力無所不在。
日本社會強調「和諧」(和)與「群體優先」(Group Orientation)。這使得人們在行動之前,會先思考:「如果我這麼做,對整個團隊或組織會有什麼影響?」
這種「我代表著這間公司、這所學校、這個社團」的自覺,是一種「組織認同」(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在日常生活中的展現。個人不只在意「自己做得好不好」,更在意「我的行為會不會對整體產生負面影響」。
另外,日本社會中也強調接續與群體規範。從學校到職場,年功序列、上下階級分明的制度使得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格外重要,也決定了他們「代表誰」。
當你穿著校服,你就不只是某位學生,而是代表整個學校。當公司某個部門出了錯,也會連帶繞其他部門感到丟臉。
這些文化特質,讓日本社會顯得井然有序,但也常被批評為「沒效率」、「不知變通」。
相較之下,台灣在某些情況下,對於個人的寬容度相對較高。一些不構成實質傷害的行為常被接受。受益的人會說台灣人「通情達理」,但換個角度,也許反映了社會默許「鑽漏洞」與「貪小便宜」等行為。
默許之下的自由
還有一個有趣的觀察,有些人認為在台灣比較自在,沒化妝、穿拖鞋、睡衣也可以出門,但在日本,即使是下樓到便利商店,也多半會傳著整齊得體。
就外在行為來看,似乎臺灣的個人自主性更強,不在意他人怎麼看;而日本人則處處擔心自己會帶來困擾。若以此推論:臺灣比日本更具個人主義色彩,似乎有其道理。
但我想這這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兩個社會中,都能觀察到相反的現象。
在臺灣可以穿拖鞋、素顏出門,不一定是因為「我不在意你怎麼看我」,而是因為這樣的行為已被社會默許,是「大家覺得這樣做也沒關係」的事。
這是一種社會規範的容許,在社會學概念中,這種現象可以用「標準行為範圍」(Normative boundaries)來解釋:
個體行為的自由,其實是建立在社會多數的同意下,才得以存在。

集體的真相
在日本,「不要造成他人困擾」確實是深入人心的共識。這看似是為了他人,但實際上,常是出於自我對未來影響的預期。
這種現象,社會學稱為「預期性依守(Anticipatory compliance)」與「自我監控」(Self-surveillance)。
表面上顧慮他人的行為,其實更深層的動機是擔心被貼上「不認真、不敬業」的標籤。這樣的顧慮,來自對未來升遷與人際評價的預測。
而從 Hofstede 提出的「文化價值六維度理論(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在 2023 年的結果,也可以看到日本在個人主義指數上(62)高於台灣(40)。
日本社會學家橋本博文在 2021 年的研究就指出,當代日本年輕人理想上嚮往更獨立,但在現實中因周圍群體氛圍而「不得不」順從。
也就是說,年輕人內心價值已趨個人主義,但外在行為仍受集體主義規範束縛,出現「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不一致。
其他研究也指出,儘管日本人在物質和觀念上更趨向個人主義,但對人際和諧、歸屬感等集體取向的重視依然存在。舉例來說,年輕人可能一方面渴望自由獨立,另一方面又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因為特立獨行而遭排擠。
台灣的情況則更複雜。數據上顯示台灣更偏向集體主義:家庭主義深厚、同儕意識強、人情味重。但另一方面,台灣也是一個高度民主開放的社會,在政治上,年輕世代不吝於公開發表個人意見。
因此,有學者認為,臺灣社會和日本社會同樣有「表層集體,內在個人」的特質:「在社會倫理上維持著群體和諧價值,但在個人生活層面已相當自由多元。」

孝道的界線
儘管台灣和日本具有相似的特質,然而我發現兩國很不同的,是對於家庭的觀念。
台灣深受儒家傳統影響,強調家庭倫理與親子責任,尤其重視「孝」的實踐。這樣的孝道文化,經常展現在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感、以及父母對子女的強烈保護欲中。
即使近年來有所謂「互惠性孝道」的觀念,試圖淡化「必須回報」的壓力,轉而強調以感恩為出發點、允許子女有更高的自主性。
但究竟該如何拿捏,仍是現代許多親子關係反覆拉鋸的議題。
而這正好凸顯了台日的差異。
在台灣,許多出社會的子女被期待支付「孝親費」、結婚後與父母同住、照顧長輩,相較之下,日本的「孝」觀念轉變得更早,雖然仍然強調對父母的感謝,但更多人會認為,感恩應來自內心,而不是義務。
我曾詢問幾位日本朋友,他們幾乎沒有聽過「孝親費」這個概念。大多數的日本老年人習慣與配偶同住,或選擇獨居;而日本政府也更早擬訂養老制度,與其他社會保障。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家庭的照護功能,減少了對子女的依賴。
結語:未完待續
以上內容是我近期從個人經驗、社會觀察,到文獻閱讀所整理的初步思考,這可能是我第一次這麼公開地寫下帶有主觀感受的評論。
若說這段探索有什麼結論,那就是——未完待續。
在這段過程中,我體會到一個人對於經驗的詮釋,必須放進具體的文化脈絡裡,才能真正理解。而許多差異,唯有親身去體驗,才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接下來,我也會持續深入探討更多層面,例如「甘え」在日本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儒家觀念的傳承背景等。
另外想強調的是,這樣的比較並不是為了判斷台灣好,還是日本好,而是想理解:文化如何形塑我們的感受、行為與選擇。
或許你不一定認同我的觀點,但我想邀請你思考:你為什麼不認同?你自身有哪些經歷、感受造成了此差異嗎?期待聽到你的看法。
References
Hofstede Insights. Country Comparison: Japan. (檢索於2025年) – 提供日本文化維度(含個人主義指數)數據。
Markus, H.R., & Kitayama, S. (1991).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 224–253. – 提出獨立自我與相互依存自我的理論框架。
中根千枝 (1967/1970). 《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縱社會中的人際關係》). 東京: 講談社. – 提出日本「縱社會」理論,分析日本集團主義的階層結構。
土居健郎 (1971). 《「甘え」の構造》(《甘え的結構》). 東京: 弘文堂; 英文版 The Anatomy of Dependence. – 討論日本人際關係中的甘え心理,強調日本特有的依存型集體主義。
Takano, Y., & Osaka, E. (1999). An unsupported common view: Comparing Japan and the U.S. on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3), 311–341. – 經典研究質疑日本過度集體主義的刻板印象,綜述多項比較研究後發現日美差異不顯著。
Ogihara, Y. (2020).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dividualism in Japan: Scoring Based on Family Structure.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1, 1677. – 通過家庭結構指標測量日本各縣市的個人主義程度,發現都市較農村更個人主義,且區域差異隨時間穩定存在。
Hashimoto, H. (2021). Cross-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in Independence and Interdependence: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ir Actual and Ideal Selves in the Japanese Cultural Contex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676526. – 調查日本不同年齡層在獨立/依存自我上的差異,發現年輕世代理想獨立但行為上更依存的矛盾。
….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