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pik export 20240413014839RRWm

心理學幫助你管理壓力及焦慮

最後更新日期:2024年08月22日

這部影片引用了許多我很有興趣的學說,包含當紅的斯多葛主義,東方文化中的佛、道家思想,還有近期正在鑽研的「反脆弱」。

影片一開始從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開始,而當你接起時,電話另一頭的陌生人說:

「我很抱歉……」。

後面接的可以是任何你想到的糟糕事情,像是一場意外帶走了你的親友、突然的解僱通知,或是你從未預料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預測未來是人類有別於其他動物的能力之一。對未來有想像、規劃有不少好處,我們可以在意外發生前做足準備,同時對未來擁有美好想像也能使我們擁有希望,克服當下所遇到的困難。

然而,這份能力同時也可能是一個詛咒。未來絕大多數是不可預期的,我們難以精準預測什麼事情會在幾時幾分發生,這個不確定性使我們混亂,我們會為事情可能出錯感到擔心。

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值得擔心,也有許多事情不值得,有時很難分辨其中的區別。在試圖確定這種平衡時,多少擔憂和準備是有用的,多少是沒有用的?

我想這便是學習以上這些學說的主因。

斯多葛最為人熟知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是:

 

專注在那些我們可以控制的事物上,例如我們的選擇、判斷,以及反應。而其餘的就是我們無法控制的。

若能辨識其中的差異,我們的注意力便能從無謂的擔心(我們所無法控制的)中解放。

斯多葛學派哲學家塞內卡曾說過,我們可以將自己導向有德行且美好的生活。或許未來會有一些難關降臨在我們身上,但目前這並非確定的事實。

有多少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了?多少預料之事卻未發生?既然有些事已注定發生,那你迎向苦難又有甚麼幫助?苦難也許會來,也許不會。

 

此時此刻,期待好事發生吧。

Buddhism Taoism 佛家、道家思想

佛教的哲學傳達了一個類似於斯多葛學派的思維,但它所陳述的方向較不同。

佛教認為,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宇宙脈動。事件和事件之間都存在著某些關聯。

然而,與斯多葛學派不同,佛教認為這種變化的狀態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在領域,包括我們的思想、感覺和狀態。

對於佛陀來說,我們在不斷變化的狀況下實現和平的方式是透過超脫世俗(佛教稱之為解脫),這主要通過接受自然的條件、順應它們而不抗拒、並消除我們控制、執著和延續事物的慾望。

wepik export 20240413014305eFmg

佛陀說,智者被幸福或悲傷所觸動時格外感到歡愉或沮喪。道家的哲學也告訴我們類似的事情,宇宙的自然方式和秩序,即道,超出了我們(人類)的控制、超出了我們的語言和理性的理解,而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最好的做法是與之和諧共處。

Anti-fragility 反脆弱

反脆弱一詞是由散文家、數學統計學家等多重身分的納西姆.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反脆弱性用來描述系統在面對混亂、攻擊或失敗時增強能力和力量的情況。

這與「韌性」(resilience)或者「堅固性」(robustness)不同,韌性指的是從困境和混亂中恢復的能力,堅固性則描述的是抵抗困境和混亂的能力。

 

反脆弱性超越了韌性或堅固性,韌性可以抵抗衝擊並保持不變,而反脆弱性則會變得更好。

事實上,反脆弱大多被應用於風險分析、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等系統,而我們也可以視人類為系統的一種。

スクリーンショット 2024 04 13 103428
Source : Bilgin Ibryam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越來越多的糟糕事件或對話。

但在每一個事件過後,我們的能力不會變弱,也不再是回到重前的水平。我們抵禦生活不幸的能力將會增強。隨著每一次出錯、痛苦、失去或困惑,我們會累積自我復原的能力,在下一次不幸到來前做好準備。

每個人都曾有過不好的經驗,我們都曾害怕,但我們仍然存在在這裡。

你的生活在那些遭遇後肯定已經改變,你也肯定已經改變。

無論我們擔心什麼,我們都會好起來,你會好起來、一切都會好起來。

 

If it’s not okay, it’s not the end. 如果還沒有好,那就還不是結束。

這些就是我從這部影片所學習到的,希望上述所整理的學說成為你遇到困難時為自己打氣的力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