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Image 2025年5月21日 下午04 06 32

如其所是:日本 Arugamama 的智慧

大家可能都聽過「白熊實驗」。

心理學家讓受試者盡量不要去想一隻白熊,但結果卻發現,越是壓抑這個念頭,白熊的樣子反而會一再浮現在腦海中。

我們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安、焦慮、憂鬱,也是同樣的道理。越是想趕走它們,它們就越是如影隨形。

最近,我認識了一個來自日本的心理療法流派「森田療法」。非常好的幫助我脫離「白熊實驗」的陷阱。它所提倡的方法,大致上可以用一句話總結:

接受現在的狀況,然後做你該做的事。

大正時代的叛逆學者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是日本精神科醫師 森田正馬(Morita Shoma),他在大正時期(約1910年代)提出這套療法。但當時的主流,是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榮格(Carl Jung)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強調「語言解析」與「內省」,試著透過潛意識與童年經驗的深度剖析,來治癒患者。

森田正馬不是很接受這種做法,在一次治療神經質焦慮症患者時,他開始質疑這一套「剖析-解讀」的療癒方式。

森田觀察到,患者若一直聚焦在「如何擺脫不安」的思維上,反而會加劇焦慮的感受。

真正讓人受困的,往往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不該有這種情緒」的想法。

內心的兩種驅力:活得幸福 vs. 拒絕痛苦

森田認為,人類的行動受到兩種驅力的影響:

  • 一是渴望活得充實、追求自我實現,

  • 二是希望保持愉快、避免痛苦與不適。

這兩種驅力經常互相衝突。

當你試圖成為更好的人,邁向重要人生目標(學業、事業、親密關係),焦慮與不安自然會伴隨而來。

問題在於,人們太害怕這些情緒,於是焦點就從「我要達成什麼」變成「我要怎麼讓自己不焦慮」。而這是一個錯誤的轉向。

森田也指出,我們經常陷入「對現狀的不滿足」。我們腦中有個理想自己,不斷逼迫我們變得更好。

當我們實現了某個目標,我們的心又會立刻跑出「更理想的狀態」。當這個新目標實現了,又有下一個更完美的想像出現。

每次達成時,新的理想又會出現,陷入永遠沒有「足夠好」的一天。

我們還會對現實有不合理的期待:希望可以不面對痛苦、不付出代價就獲得成果。

例如,有人想過某種生活方式,卻不想承受那種生活的自然後果。他們以為可以長期忽視身體、虐待自己,卻不會失去健康;他們以為可以盡情活著,卻不會經歷那些不安與不適。

但這是不可能的。森田稱這種現象為「思維上的矛盾」。

ChatGPT Image 2025年5月19日 下午04 34 12

如其所是 Arugamama 的智慧

「Arugamama」( あるがまま )中文可以翻作「如其所是」,或者「順其自然」,這是森田療法中的核心概念。

如何實踐 Arugamama?我認為有兩個要點:

➤ 第一,感覺不好,是正常的

我們常以為不安、憂鬱、混亂,是錯誤的情緒,要被消除。

但森田提醒我們,即使是極度不愉快或非理性的想法與感受,都是人類會有的正常經驗,甚至是一種健康的反應。

善用比喻的森田,說過一段話:

「夏天就是很熱。令人討厭的事,確實會讓人在意。不安是痛苦的。但就像雪是白的,夜是黑的。無論如何都無可奈何。因為這就是事實,所以也無需再動腦筋去設法改變想法。」

真正的問題,不是情緒,而是拼命想與之對抗的我們。

➤ 第二,「至少」、「暫時先」的態度

森田療法強調「行動」。

不是等到不安消失,才開始做事;而是帶著不安先行動。

若一直與「不安何時會消失呢……」的念頭對峙,注意力就會始終集中在不安上。

  • 「暫時先去打掃房間」

  • 「至少先試試看出門走走」

這跟 Brad Stulberg 的「先行動才有心情」概念很像,「不是等到心情好了、才行動,而是因為做了甚麼、才有可能心情好。」

重新與現實接上線

第一次接觸由日本人創建的心理療法感到新奇外,我更驚訝森田正馬能在精神分析盛行的 20 世紀初,提出這樣一套貼近日常、強調行動的思想。

這種結合東方禪宗與實踐哲學的心理療法,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它與後來誕生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T)以及正念認知療法(MBCT)有許多呼應之處,但與它們相比,森田療法不強調抽離與觀察,而是強調「帶著感受繼續前進」。

它強調的是:一邊暫時放下想排除不安的習慣,一邊從生命的欲望出發,重新連結現實世界。

而這段旅程的第一步是:向當下的狀態投降(surrender)。

這不是認輸,也不是認定自己永遠不會好,而是承認「我現在就是這樣」、「我現在心情就是不好」。

藉由接納自己的情緒與內在掙扎,承認它們是你此刻真實生命經驗的一部分,不再將它們視為「有缺陷、必須先清除才能繼續生活的障礙」。

接著,下一步便是:「投入具建設性的行動(constructive action)」

將注意力重新轉向現實世界,投身於一項對你而言具有意義的任務上,不論它多麼微小。

這和斯多葛主義強調的概念一樣,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明白:

  • 有些事是「無法掌控的」,例如、過去、未來、他人的想法;

  • 有些事則是「能夠選擇的」,例如與情緒相處的方式、自己接下來採取的行動等。

「現在就開始行動,即使你是『神經質』、『不完美』、『拖延者』、『不健康』、『懶惰』,或任何你用來錯誤標籤自己的詞。

儘管如此,仍然努力成為最好的、即使不完美的自己,並開始去完成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

—森田正馬(Dr. Shoma Morita)

讓我們一起繼續前行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