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sophers
- 齊克果 Kierkegaard
- 佛洛姆 Fromm
索倫·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丹麥哲學家(1813—1855)、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之父
論非從眾:個體、群眾,以及少數的力量
Kierkegaard on Nonconformity, the Individual vs. the Crowd, and the Power of the Minority
人可以在生菜還沒長出嫩心時就吃掉它;但那個心的細嫩酥脆與捲曲美感,是葉子所不能比擬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
太過忙碌會帶來一個後果:個體幾乎從來沒有機會形成『心』;
而一位真正形成自己之心的思想家、詩人或宗教者,永遠不會受歡迎——不是因為他太難懂,而是因為這樣的心靈需要與自己靜靜長時間地工作,深入認識自我,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孤獨。
齊克果感嘆人們總是從「群眾的喧囂」中尋求價值,而不是「獨自進入內心密室,與自己安靜對話」,他將這視為我們不快樂的根源之一。
論「閒適」與「無聊」
《非此即彼》(Either/Or)第一卷〈輪作法:社會審慎理論嘗試〉(Crop Rotation: An Attempt at a Theory of Social Prudence)
我們習慣說,閒適是萬惡之源。為了防止這種邪惡,人們建議從事工作。但從這種令人畏懼的情況和所推薦的解決方法中,我們同樣容易看出,這句話不應被過於認真地對待。閒適本身絕不是邪惡的根源;相反地,它是一種真正神性的生活方式,只要你不感到無聊。
閒適不僅不是萬惡之源,反而是真正的善。無聊才是邪惡的根源;這才是我們必須防範的。
有一種不知疲倦的活動,將人從精神世界隔絕出去,使其淪為與動物同類的存在,必須永遠本能地運動不止。有些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能將一切轉化為商業操作:他們戀愛、結婚、聽笑話、欣賞藝術,全都以辦公室裡那種嚴肅而目的性的態度去進行。拉丁諺語『閒適是魔鬼的枕頭』固然正確,但若人不感到無聊,魔鬼也無法將頭放上這枕頭。
既然人們相信『工作』是人的天命,那麼將『工作/閒適』視為對立自然合理。但我則認為,人類的天命應該是『娛樂自己』,因此我提出的對立概念也同樣正當。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德國社會心理學家(1900—1980)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分析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和人文主義哲學家之一。
個人如果能克服對自身與生命處境的基本疑惑,以自發性的生命活動去擁抱整個世界,與世界建立關係,最終就能以個人的身分獲得力量,並得到安全感。( Man for himsel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