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ennial seller

《滾動內容複利》讀後心得:打造長久價值的創作法則 及 讀書會討論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3月03日

2024年年初,我因緣巧合在Podcast發現《姆斯的閱讀空間》這個節目,聽了之後很喜歡節目真誠的風格。
再加上剛開始在架自己的網站,看到姆斯的個人網站後就覺得這也太設計得太好了吧?開始對作者起了興趣。
另外由於待在國外,熱愛閱讀的我,身邊沒有能用中文暢談讀書心得的對象,我就想到疫情期間有一些節目開始做線上讀書會。突發奇想之下,我想到也可以主動找人試試看,而第一個被我邀請的就是姆斯。

收聽這兩集節目🎧

《滾動內容複利》書籍簡介

這本書一開始是透過他人介紹我才去找來讀的,看到作者的名字我也很意外,對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是從斯多葛主義分享認識他的,沒想到他也有出關於創作的書。
這本書主要是在談創作,書名「滾動內容複利」,不知道大家看到會聯想到什麼?我自己如果沒有事先知道這本書大綱,會以為他是在談如何透過知識變現。
雖然變現也是本書的主題之一,但這本書著墨更多的是,如何創作出「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經典」。
因此,我和姆斯其實更喜歡它上一個中文版書名《長銷》!
本書可以拆成兩個部分,前兩章談創作、後兩章則談如何推銷作品。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不只能運用在「寫作」上,而是包含任何創作,無論繪畫、音樂、還是影片。

一、如何創作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

決定「為什麼創作」:初心的力量

書中提到,創作者需要時常問自己幾個問題:
→ 你為什麼要創作? 
→ 你的初心是什麼?
→ 你願意為此投入時間和心力的原因是什麼?
這讓我意識到,創作不能完全是「先做再說」。如果缺乏明確的動機,創作的熱情可能會隨時間消耗殆盡。我想起姆斯在討論時提到,他的創作初心是希望透過分享,讓讀者感受到內容的實用性或趣味性。
他認為:「好的分享應該是鼓勵讀者親自去閱讀,而非取代閱讀本身。」
這讓我想到追求效率的現代,大家都想要用最短時間去學會一件事,就連閱讀也不例外。
閱讀和創作,一個著重輸入、一個則看中輸出。兩者的共通點是都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進行。但另一方面,兩者的樂趣都在過程,閱讀並非為了讀完一本書,而是享受閱讀過程中,作者帶來的驚喜。
創作的目的也並非完成一件作品,而是享受親手將一件作品從零到有的過程,那之中的掙扎與投入,才是最大的收穫。

行動才是創意的真正價值

沒有行動的創意,一文不值。

這句話是本書給我的另一大提醒。創作不是靈感的偶然爆發,而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每一部經典作品的誕生,背後都有長期努力的支撐。
開始創作時,最常遇到的挑戰是完美主義的阻撓。當我們過於害怕「不完美」而停滯不前時,應該記住,一開始作品的好壞並不重要。對多數創作者來說,第一支影片的觀眾可能只有自己和幾位親友,但這是必要的過程。
創作的真正價值,來自於我們一次次沉住氣,將夢想化為具體行動的過程。

創作是馬拉松,不是短跑

作者指出,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來自於耐心和長遠的觀點。
→ 「靈感並不成熟於誕生之初,而是經過努力與互動逐漸演進。」
→ 「創作過程中的低潮與危機,不會因成名或致富的渴望而平息,而是需要更深層的意義來支撐。」
這能呼應到姆斯分享的創作理念。他閱讀類型廣泛,強調閱讀的過程比單純吸收內容更重要。他認為,與書的互動,才是閱讀最珍貴的部分,而他的分享目的並非讓讀者省略閱讀,而是引導他們親自體會書籍的價值。

避免被時勢牽著走

創作者最大的危險之一,就是過度在意眼前的潮流,而失去了對恆久價值的關注。 作者提醒我們,不要為了迎合時事而犧牲作品的深度。
「不要只在自己的創作媒介中找靈感,試著從經典或更宏觀的視角中尋找啟發。」
這讓我想到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的名言:
 

10年後仍然不變的事,遠比10年後可能改變的事更重要。

我們的創作,不應只是眼下流行的回聲,而是要能在時間的洪流中,持續發光。
DALL·E 2025 02 04 16.49.10 An illustration of a person deeply immersed in creating a timeless masterpiece fully engaged in their craft with warmth and dedication. The scene sho

二、精準定位與選擇受眾

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脫穎而出,成為每個創作者都會面臨的問題。答案或許不在於製作更多內容,而在於打造更精準、更動人的作品。

經營閱讀部落格的初衷

在創作中,我和姆斯的共識都是,希望透過我們的作品傳遞閱讀的美好,而非單純的說書或濃縮知識。
姆斯提到,無論文章還是Podcast,他希望以推書為主。對姆斯而言,閱讀是一種深度體驗,他希望透過分享來傳遞這份深度,讓每一位讀者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此外,姆斯也提到自己閱讀的類型很廣,各式小說還是非文學作品都有涉略,我每周都很期待他這次的分享又會帶來怎樣的作品。
此外,我們都觀察到,現代人愈來愈沒有閱讀的習慣,很多人覺得閱讀太耗時間、沒有效率,再加上現代的娛樂方式更加多元,閱讀不再是多數人的休閒首選。
但是我們都認為,閱讀過程中帶給我們的體驗是無可取代的,並且許多看似無用的閱讀片段,其實都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成為靈感的來源,甚至是改變人生方向的重要契機。

確定目標受眾

 
沒有標靶的箭,很少能正中紅心。
這句話精準說明目標定位的重要性。確立了自己創作的原因後,若只是漫無目的地產出內容,結果往往是資源耗盡,成效不理想。
因此,從小群體切入再逐漸向外擴張,是更明智的策略。精準鎖定最初的受眾,不僅能建立起穩固的支持基礎,也能讓後續的擴展更有方向。

打磨內容的重要性

修整和改進作品所花的時間,可能和一開始投入創作的時間相同,甚至更久。這提醒每位創作者,作品真正的價值,往往在後續的精修中展現。
找到一個值得信任的第三人,徵詢他們的意見,是讓作品更臻完整的關鍵。這些人不僅能指出問題所在,更能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審視作品。雖然最終如何修改還是要靠自己,但透過這樣的交流,可以幫助我們客觀地看到問題的根源。
姆斯提到,在經營Podcast時,他也從聽眾那裡得到了一些建議,例如對間奏音樂風格的調整。這些細微的調整,看似微小卻能有效提升聽眾的體驗。

在創作的旅途中找到自己

與姆斯對談後,我更加理解到,創作的價值,不僅在於作品本身,更在於過程中的自我探索。
就像姆斯提到,他的初心是讓讀者在閱讀後感受到啟發,而非直接給出所有答案。這份與讀者互動的精神,也正是讓創作具有生命力的關鍵。
寫作應該用雕琢一件藝術品的態度看待,在發表以前,它需要精準定位、細心打磨、以及適當包裝。而這一切的核心,是如何讓受眾感受到作品的價值。
無論創作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永遠是回到初心,並耐心等待作品成熟。
創作,不是為了追求短暫的成功,而是為了留下值得品味的印記。
DALL·E 2025 02 09 11.31.55 An illustration of a person deeply engaged in sculpting a beautiful piece of art fully immersed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The scene features the artis

三、如何用恆溫行銷與免費策略推廣你的創作?

每個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碰到一個無可避免的問題:「誰會喜歡我的創作?
對於個人創作者來說,這是無法避免的焦慮,而行銷,恰恰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行銷不僅僅是將創作推廣出去,更是一種策略,它的核心在於與觀眾的連結。對於個人創作者而言,我們負責的不僅是產出作品,更是成為作品的行銷人員。
創作與行銷需要相輔相成,才能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觀眾群。
我想到 YouTuber 啾啾鞋在書中提到過一個經典例子:他一開始製作冷知識相關的影片,意外地獲得了極高的觀看數與關注度。這讓他意識到,冷知識成為了他創作的特色之一,於是他便開始為頻道建立一個設定:
一想到冷知識,就會想到啾啾鞋
將兩者緊密地連結在一起,達到強化品牌認知與口碑的目的。

經營前期的免費戰術

在創作初期,最重要的並不是立即追求獲利,而是思考自己能提供什麼樣的價值。
你能為觀眾或讀者帶來什麼?這是需要時間去摸索的問題。就像現在許多網站或平台使用的行銷手法:「只要你輸入電子信箱,就能免費獲得XXX」
這是一個吸引新粉絲的誘因,不僅能降低接觸門檻、讓他們更願意嘗試你的內容,並且也為創作者提供了與使用者互動的機會,再藉由收集反饋,進一步完善自己的創作。

「盜版」與「二創」的雙面性

霍利得在書中提到了一些知名樂團的例子,指出正是透過盜版平台的流傳,這些樂團才能夠成功吸引到大量粉絲。雖然盜版在法律上還是不可取,但霍利得認為,它的確有助於推動正品銷售,尤其是在音樂與影片等領域。
對此,我和姆斯有相似的看法:盜版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意外的宣傳工具,但我們並不認同盜版的行為。
姆斯曾經分享過他的文章被盜用,被製作成 YouTube 影片的經歷。雖然影片的觀看次數並不高,但自己辛苦的創作成了別人的內容,仍然讓他感到非常不舒服。
我個人也認為,盜版會讓整個創作生態變得不健康,許多盜版平台甚至會收費,讓使用者誤以為自己是在支持正版,實際上卻沒有任何利潤進入原創作者的口袋。
這樣的現象不僅有損創作者的利益,也破壞了整體的市場秩序。

 

DALL·E 2025 02 09 11.39.33 An illustration of a person radiating trust respect and a strong reputation standing confidently in a sunlit environment. The scene shows the indiv

四、如何選擇並經營能吸引粉絲的平台?

「平台是工具、關係、通路和觀眾的組合,能在整個事業發展過程中重複使用,傳播你的創作。」
平台不僅是你與作品、粉絲之間的交流空間,更是一個能夠長期運營並不斷進化的基礎。它是一座橋樑,幫助你把創作傳遞給那些願意聆聽、願意支持你的人。

平台使用歷程

我和姆斯在平台的選擇上,都受到閱讀前哨站瓦基的建議影響。從一開始使用第三方平台(如方格子、Medium)到自己架設網站,取得更大的控制權。
第三方平台有其優點,可以在創作初期累積到一些粉絲,然而最大的缺點就是其脆弱性,這些平台不只受到演算法控制,更有倒閉、關站的風險。於是自己架站,再將內容透過社群平台推廣,是我們一致認為更有保障且有效率的方式。
此外,姆斯也會製作圖文發表在Instagram。他分享到,這是一個相對耗時的過程,每一篇文章的文字因為字數限制必須重新調整,並且還需要額外設計圖片來搭配。
另一方面,將部落格內容轉化為Podcast的形式則比較單純,不過錄製過程中仍然需要調整語氣,確保內容聽起來自然流暢,而不是像念稿一樣。

電子郵件與台灣的現況

霍利得在書中提到,電子郵件是一個極具價值的工具,尤其因為它的私密性與不受算法影響的特性,讓它成為了累積忠實粉絲的理想手段。
的確,電子郵件是一個能夠與粉絲維持穩定連結的方式,特別是對於想要與粉絲建立長期關係的創作者來說,它比社交媒體平台的即時性更具深度。
然而,我和姆斯也發現,在台灣,電子報的發展似乎還不成熟。尤其在年輕族群,LINE 、Messenger 這類即時通訊更加普遍。但在美國,或者我觀察到的日本,電子郵件則是一個相當普遍且重要的聯繫方式,
這種差異顯示出使用習慣,以及溝通方式上的不同需求。儘管如此,我們仍認為隨著數位行銷的持續演進,電子郵件在台灣的潛力仍然是值得觀望的。

總結

這篇文章總結了我和書友姆斯閱讀《滾動內容複利》後的想法。萊恩·霍利得在書中探討了如何創作出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作品,並深入探討創作初心、行動的價值、精準定位和受眾選擇等主題。從創作的心態、行動力到選擇平台和行銷策略,每一部分都提供了具體的實踐建議,無論是在創作還是推廣自己的內容上,都是每位創作者實際會遇到的課題。
文章也討論了電子郵件行銷的潛力和平台經營的策略,並結合姆斯與我的經歷,闡述了如何在資訊過載的時代保持創作的深度與價值。如果你是一位創作者,無論是寫作、音樂還是其他形式的創作,我強烈推薦你閱讀《滾動內容複利》,這本書不僅能幫助你理解如何創作出具有長期價值的作品,還能讓你深入了解如何將創作與行銷結合,讓自己的內容得到更好的傳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