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ave or to be

《擁有還是存在?》讀後心得

《擁有還是存在?》是佛洛姆晚期的重要著作,也是他思想體系的一次深化與轉向。 在此前的作品如《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佛洛姆聚焦於社會如何影響個體性格的形成,剖析資本主義如何使人淪為機械化的存在。

佛洛姆融合精神分析與社會批判,強調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體性格,並探索人類存在的深層心理需求。

然而,在《擁有還是存在?》,他的視角從社會的批判,再次轉回到個人層面,探討我們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選擇自己的生命樣態。

他提出,「擁有模式」與「存在模式」不僅是社會結構的產物,更是人們內在價值觀的選擇。現代社會推崇「擁有」:我們透過財富、成就、權力來定義自己,甚至連知識、愛情、信仰,都成為「可被擁有」的東西。而相對的,「存在」則是專注於內在的成長、體驗與連結,而非對外在的掌控。

現代人多數時候都被困在「行動」模式中,我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下一個任務、下一個代辦事項、下一個短暫的快樂,或是接踵而來的焦慮當中。這種忙碌的狀態讓我們無暇停下腳步,去感知當下。

如同《人生四千個禮拜》所形容的,現代人對時間的理解像是輸送帶上的一個個箱子,我們迫不及待地想將它們填滿。專注於「下一件事」,卻忽略了「當下」,這使我們逐漸失去與現實的連結,最終陷入無意義的循環中。

DALL·E 2025 02 20 13.33.44 An illustration depicting people hurriedly filling boxes as they move along a conveyor belt. The scene is dynamic with individuals rushing to pack ea

學習中的「擁有」與「存在」模式

許多人習慣於「擁有」的學習模式,將知識視為必須擁有的財產,這種模式的學生常常拼命抄下講師的一字一句,以為將它們記錄下來便能掌握、擁有它們。

我在上大學之前也是採用這樣的學習方式,總是盡可能地記下所有課本上的內容,覺得這樣可以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實際上,我很少對課本或老師的內容進行批判性的思考。佛洛姆認為,這種「擁有」模式的學習者,會牢牢抓住「學到的」知識,而忽視創造新的思維。

相比之下,採取「存在」方式的學生,會在課前先思考課程中的問題,並在心中形成自己的疑問。他們不會被動接受知識,而是會主動思考,並用創造性的方式理解和回應所學的內容。

DALL·E 2025 03 03 12.37.33 An illustration of a student frantically taking notes in class their face showing stress and urgency. They sit hunched over their desk scribbling ra

記憶中的「擁有」與「存在」模式

在「擁有」模式下,記憶被視為過去事件的儲存,這些記憶成為可以「擁有」的財產。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人常常依賴照片等外部媒介來幫助自己記住過去的經歷,而非在當下,將經驗深深印刻在心中。

當他們想要記錄下經歷時,會急於拍下所有畫面,而忽略了當下的感受。等到再次看到這些照片,他們往往會發現,那些回憶已經成了一種異化的記憶,遠離了當時的真實體驗。

相對地,「存在」模式的人對記憶的理解更為靈活。他們將記憶視為一個活生生的經驗,隨時可以被重新詮釋和再體驗。對這些人來說,記憶不是靜態的,而是可以隨著時間流動和發展的。他們不依賴外部媒介來重溫經歷,而是將這些經驗內化,讓它們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正如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僅僅將它抄寫下來,而不深入理解,這些知識將無法真正成為我們的智慧。真正的學習,不是「擁有」知識,而是「活化」知識,使它成為我們的一部分,指引我們的行為與思維。

從「擁有」到「存在」:我們如何定義自己?

我們習慣透過外在的所有物來定義自己,例如學歷、房子、車子,或是一段穩定關係。當「擁有」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成為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的延伸,我們便容易將自我的存在意義,與這些外在條件綁在一起。

當一個人的價值建立在「擁有」之上,會陷入一個無止境的迴圈——得到之後想要更多,更多之後仍然覺得不夠,於是再度追求。

人的慾望,就像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無論投入多少,都無法真正滿足。宗教裡,這種狀態被稱為「貪」(craving)。佛教認為,執著於擁有,會讓我們不斷在滿足與失落間擺盪。即使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東西,內心仍會不安,害怕失去,害怕不夠,害怕別人擁有得更多。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許多宗教提倡「禁慾」(asceticism),透過極端的方式來擺脫對物質的執著。然而在《擁有還是存在?》中,佛洛姆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禁慾本身,也可能是一種執著。 他認為,執著於「不擁有」和執著於「擁有」其實沒有太大的區別。如果「貪」是對快樂的過度追求,那麼,極端的克制,也是一種執念。

快樂與滿足

現代社會充斥著 「沒有喜悅的快樂」(joyless pleasure),這種快樂的本質是慾望的滿足,它不需要我們主動創造,而是透過不斷的接受刺激來維持。

佛洛姆認為,Pleasure(快樂)是短暫的、強烈的,並且會隨著時間消逝。它不需要人的積極參與,而是透過外在刺激來獲取,例如暴飲暴食、無止境的消費、沉迷於網路等。

Pleasure一旦過了顛峰,就會迅速下降,於是人們會進一步尋找新的刺激,尋找下一個高峰。

相較之下,Joy(喜悅)不是短暫的高潮,而是一種內在穩定的狀態。它通常伴隨生產性活動,並且來自於自我的連結,而非外在刺激的驅動。佛洛姆認為:


Joy, then, is what we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growing nearer to the goal of becoming ourself.

Joy(喜悅)並非來自於滿足某個特定的慾望,而是來自於成為自己的過程。

但問題是,現代社會習慣用 Pleasure 來掩蓋內在的空虛,讓人們誤以為 Pleasure 就是 Joy,於是我們不斷追求外在刺激,試圖填滿慾望的無底洞。

信仰與存在:我們活在當下,還是活在未來?

佛洛姆在書中指出,宗教教義也可能是「擁有模式」的一種。許多宗教的信仰,往往伴隨著對「未來的承諾」。基督教認為,人們的行動是為了「榮耀上帝」,為了死後進入天堂;佛教則認為,受苦行善是為了「超越輪迴」,最後達到涅槃。

當一個人的信仰變成對未來兌現的手段 ,是否也違背了「存在」的本質?

當然,這並非否定任何宗教行為。當一個人能透過獨立思考,選擇信仰某種價值觀,並在當下實踐它,那麼也能達成「存在模式」的核心。佛教中的「無」與「空」,強調的是活在當下,不執著於未來,也不沉溺於過去。基督教的「安息日」(Sabbath)概念,也是在提醒人們暫停對物質的追求,讓心靈回歸寧靜。

佛洛姆在《Psychoanalysis and Religion》中,區分了「威權式宗教」(authoritarian religion)與「人道式宗教」(humanistic religion)。前者強調服從,後者則強調個人的成長與內在啟發。能夠與「存在」相容的宗教信仰,應該是後者。

現代社會的信仰:從宗教到資本主義

「宗教」的概念不一定與神明有關,它指的是一個群體所共同擁有的信念與價值體系。

現代人或許不再那麼信仰傳統宗教,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信仰,相反的,他們信仰資本主義、科技、消費文化,透過這些方式定義自己的價值。

市場經濟塑造了一種新的「市場型性格」(Marketing Character)——人從「我自身」變成「我是我所擁有的東西」。當我們認為穿名牌、開好車能讓我們更有價值時,其實已經無意識地進入市場型性格的思維,以「擁有」的生命狀態活著。

馬克思曾說:「當你擁有得越多,你的存在就越少。」當我們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擁有」上,我們的自我價值與自身便開始異化。

DALL·E 2025 02 22 13.36.22 A Japanese style illustration capturing gratitude in everyday small moments radiating warmth and appreciation. The scene features a person pausing in 1

回到自身:我們如何選擇存在?

閱讀這本書時,我不斷反思在這個資本至上的社會裡,我們真的能夠擺脫「擁有」模式嗎?

也許我們無法完全避免消費文化帶來的影響,也不可能徹底捨棄對未來的目標與想像。但至少,我們可以選擇不讓「擁有」成為唯一衡量自我價值的標準。

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我也多次陷入社會定義的成功標準裡,焦慮於是否擁有足夠的成就、是否能夠追上他人的步伐。即使當我嘗試放慢腳步,也會自問「這樣是不是在浪費時間」。

但如果我們不再被普遍價值觀帶著走,而是擁有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察覺 Pleasure 和 Joy 的區別、思考「擁有」與「存在」的生命樣態,哪個才是真正讓自己幸福的方式。

也許一個人難以撼動整個世界,但至少,你我都可以選擇如何定義自己的存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