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只寫感恩日記,真正的感恩來自當下
最後更新日期:2025年03月18日
兩年前,我開始養成寫感恩日記的習慣。在一天結束前,我會翻開筆記本,努力回想今天有哪些感恩的事情。
-「今天天氣很好,感恩。」
-「今天陪家人聊天了,感恩。」
這個習慣確實讓我開始注意到生活中的好事,但奇怪的是,這些寫在紙上的「感恩」,往往難以讓我有真正感恩的感受。
感恩的科學與重要性
一開始,我想先釐清我們為何要「感恩」、為何許多人都推崇要養成感恩的習慣?
事實上,心懷感恩對身心有益,是有科學根據的。
研究顯示,保持感恩能提升睡眠品質、減少焦慮與憂鬱、降低身體發炎反應,甚至減少心臟疾病風險。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感恩會激活大腦的前扣帶皮層(ACC)和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這些區域和「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密切相關。
親社會行為能促進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提升幸福感、增加同理心,甚至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史丹佛知名教授Andrew Huberman提到:「感恩是人類社會性的重要基礎,並且深受宗教與道德哲學重視。」
感恩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缺少感恩,可能使互助行為減少,也可能讓人們變的自私,不願意幫助他人或對社會做出貢獻。
真正的感恩,來自當下的體驗
幾乎所有的感恩練習,都是讓你去思考「應該感恩的事物」。也就是說,你必須努力回想讓自己「應該」感恩的理由,無論你是否真的有那種感覺。
你可能聽過類似的建議:
每天晚上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或在低潮時,回顧自己曾經的好運、提醒自己所擁有的生活。
這些練習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有價值,但大多時候,它們並不能在當下真正讓我們產生「感恩的感受」,只是提醒我們記住一些客觀事實。
就像作家David Cain在〈感恩來自於意識你的生活,而非思考生活〉(Gratitude Comes From Noticing Your Life, Not From Thinking About It)提到:
「當我們真的感受到感恩,通常不是來自頭腦中的「思考」,而是來自當下的體驗。」
舉例來說,當你感到孤單時,單純告訴自己「至少我還有朋友」並沒有太大幫助,但如果在這時,一位朋友突然打電話關心你,那種溫暖與感激是難以言喻的。
同樣的, 「有一個住所」的確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但真正的感恩感受,更可能來自於寒冷的夜晚,踏入溫暖房間,身體瞬間放鬆的那一刻。
這就是Cain所說的關鍵——真正讓我們產生感恩的,不是對生活的理性評估,而是當下的直接體驗。

感恩,可以很簡單
我們不需要等到人生大事發生,才去感謝生命中的美好。
事實上, 即使在糟糕的日子,我們的生活中仍然有無數微小的美好事物在發生,讓我們的體驗變得更愉快、更值得感激。
比如,窗外蔚藍的天空、待在抵禦寒冷的建築中、手中咖啡的香氣等等。這些瞬間,比起理性上「知道自己不是無家可歸」等抽象概念,更能讓我們真實體會到幸福與感恩。
「體驗」當下的感恩,也幫助我避免陷入「不夠知足」的情緒中。舉例來說,你一定曾碰過當自己遇上一些鳥事時,仍有人(或許是你自己)說:
「至少你還…情況本來會更糟,你應該感恩。」。
倘若你真的採信這個說法,我相信你不但感受不到感恩,心情可能更糟。
改變感恩的方式、改變生活的感受
當我們開始用「體驗」來培養感恩,而非單純靠回憶來感謝過去,生活將會產生巨大變化。
即使是再普通的一天,也能因為某個瞬間,變得充滿感激與希望,因為我們不再只是回想那些 「應該感恩的事情」,而是直接活在感恩之中。
例如,當你坐在窗邊工作時,忽然一道陽光照了進來,空氣中飄浮的微粒變得清晰可見。一刻,你或許沒有刻意思考「這是件值得感恩的事」,但內心卻油然而生一種安穩的滿足。
你看著它們,意識到自己還好好存在於這個世上。
這種「當下的感恩」與正念練習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正念本來就強調「專注於當下的體驗」。
當我們開始問自己:「此時此刻,什麼東西是美好、令人愉悅的?」
不要只是「識別」它,而是真正去感受、享受它。
儘管感恩不會讓生活中的問題消失,但它能讓我們在面對挑戰時,仍舊能夠看見那些值得珍惜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