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總是焦慮,以及該如何停止
原文出處
《The Art of Living a Meaningless Existence: Ideas from Philosophy That Change the Way You Think》中<WHY WE WORRY ALL THE TIME & HOW TO STOP>

我們就像某些殘酷笑話的笑點之一,一方面,我們天生渴望安全、勝利、平靜與確定性;另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死亡的陰影、脆弱的肉體,以及一個神祕、變幻莫測卻冷漠的宇宙。
只要這樣的矛盾存在,焦慮就永遠不會消失。
讓人焦慮的理由從不嫌少。面對這樣荒謬的現實,偶爾感到擔憂,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問題出在,當焦慮過了頭,開始對未來、對未知、對潛在風險的不斷憂慮,只會成為一種徒勞無益的自我障礙。
我們都知道,過度焦慮有時跟完全不焦慮一樣危險。但像所有「平衡」的議題一樣,該如何拿捏,一點都不簡單。
多少擔憂才算剛好?要怎麼找到這個平衡,而不讓這個問題本身變得更糟?
斯多葛主義是一套特別著重於處理「焦慮」問題的哲學。它的一個核心觀念是:
「既然我們唯一能真正掌控的是自己的內在,而非外在世界,那麼我們就應該意識到——悲劇與意外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在心態與行動上都盡可能做好準備。」
但同樣重要的是:
「我們也必須認清,許多災難根本無法預測,更無法控制。因此,超過必要範圍的焦慮根本毫無意義。」
當我們已經做了合理且實際的預防措施之後,就應該把注意力重新拉回當下。關於未來的多餘擔憂,只會損耗當下的生活品質。
對未來有意識、適度準備,是有益的,而且代價低,但對未來不可控之事的焦慮,就對未來無益,且對當下有害。
若從斯多葛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用一些方式來幫助自己緩解焦慮、重拾對當下的感受力。例如,告訴自己,未來也許真的會變糟,但這正表示現在相對還不錯。
如果我們擔心未來只會更差,那麼此刻就是最好的一刻了;既然未來的不幸還沒發生,現在又還算安穩,那麼我們為什麼允許自己因為尚未發生的事,而浪費這段可能還不錯的時光?
此外,我們很容易預設最壞的情況,我們不只擔心事情出錯,而是預設最糟的情況可能發生。
但事實上,這些「最糟的情況」真的那麼常發生嗎?
塞內卡曾說過:
我們常常是被想像出來的恐懼嚇壞,而不是實際受到的事傷害。
艾比克泰德也寫道:
人不是真的因為問題而憂慮,而是對問題的幻想而擔憂。
想想看,這世界上肯定有人正過著你認為「最壞情境」的生活。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電視,對世界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卻可能比我們現在還快樂。
人類是適應力極強的生物,能在困境中找到生存之道,也能在壞情況下保持穩定。反覆思考這個事實,是非常有幫助的。
即便真的不幸發生了最壞的情況,我們多半還是能「某定程度上地」撐過去。你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靠著你內在存有的一些元素。這些東西,即使外在崩塌,依然不會消失。借用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話:
只要一息尚存,就仍有希望。
當然,這並不代表要輕忽人生苦難的真實性。人類的痛苦有輕有重,有些痛苦甚至難以痊癒。但即使如此,只要那件事還沒發生,那就仍有空間可以呼吸。
回顧過去,我們曾焦慮過多少事情?而其中有多少根本沒發生?
又有多少事,我們當初沒擔心,現在卻被困在焦慮裡?
時間反覆在創造、消解著我們的憂慮。
多少次,我們以為世界要毀滅了,但最後沒有;多少次,我們擔心最壞的會發生,但事實沒有那麼糟。這不是說災難就不會發生,而是從機率上來看,絕大多數的憂慮,其實都不值得我們投注這麼多的注意力。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 蒙田 寫道:
我一生經歷了無數可怕的不幸,而大多數其實從未發生過。
My life has been full of terrible misfortunes most of which never happened.
我們很多人,其實早就明白這些道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能理解:對未發生的事焦慮、或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焦慮,只會增添不必要的痛苦。但即使如此,大多數人還是會繼續焦慮。
這就是最困難的部分,有些事,邏輯上聽起來很簡單、合理,但要真正實踐起來卻充滿困難。
試圖「解決焦慮」本身,就可能讓人「因焦慮而更焦慮」。你不能靠焦慮來消除焦慮。
因此,我們也許應該調整目標:「不是完全消除焦慮,而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也許,只要能接受「人本來就會焦慮」,這是人類的共通天性,反而能讓我們不再為「自己正在焦慮這件事」而更焦慮。
如果我們無法掌控外在事物的發生,那麼或許也代表,我們不該過度糾結自己內在的狀態。
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而為,然後,不去焦慮盡力之後,問題是否能解決。
畢竟,焦慮這件事,大概沒有什麼一次性的終極解法。我們能做的,是不斷地在當下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小勝利。
人類歷史本就是在戰壕中摸索前行,不斷陷入苦難、又走出苦難。有時是瘟疫,有時是仇恨、衝突或脆弱。
但要是我們幸運到還能為尚未發生的災難而焦慮,那也代表,我們還沒被那場災難擊倒。
那麼,也許我們便可以嘗試,在還安然無恙的此刻,努力活得好一些。